2023年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 ,今年的主題是“關注心理健康,全面全程管理”。帕金森病,又名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的神經系統疾病。
帕金森病并非單一因素致病,可能多種因素參與:
1. 多巴胺水平低多巴胺的釋放有助于大腦控制運動與協調。隨著腦內多巴胺水平的下降,帕金森患者癥狀會逐漸變得更加嚴重。
2. 去甲腎上腺素水平低去甲腎上腺素是另一種對控制許多自動身體功能(例如血液循環)很重要的神經遞質。在帕金森中產生這種神經遞質的神經末梢死亡,更容易出現頭暈眼花與體位性低血壓。
3. 遺傳因素帕金森似乎在家庭中傳播,被認為是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的組合引起,接觸毒素,例如農藥,溶劑,金屬和其他污染物。
4. 免疫因素一些研究發現患有自身免疫性風濕病的人相比沒有相關疾病的人更易患上帕金森,比例高達1.37。
干細胞療法,找回丟失的神經元
已有的試驗表明,通過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可在短期內能有效地部分改善帕金森患者的震顫、強直、運動遲緩、體位不穩等臨床癥狀。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帕金森具備優勢。
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可定向分化替代變性或缺失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其旁分泌作用還可起神經保護、抗細胞凋亡、微血管再生、免疫調控和抗炎作用,促進受損細胞重建并減少細胞凋亡。
干細胞治療帕金森案例
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來自蘭州總醫院干細胞治療中心19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1例,中位年齡64歲,所有患者均經過神經內科專科確診為PD,患病時間平均為4.5 年,多數患者經過左旋多巴、美多巴等藥物治療或繼續藥物治療,癥狀持續加重。行腰穿鞘內注射MSC 0.5×10^7個,為預防無菌性炎癥反應同時給予地塞米松2mg,注射后去枕平臥6h,間隔1周再次注射上述劑量,共4次為1療程,間隔3個月可進行再次治療。
治療后多數患者的部分癥狀得到改善,尤其以肌張力增高引起的異常癥狀改善明顯,敏感的患者治療后即有肌肉僵硬減輕,從Webster評分也可以看出,其中強直、姿勢、步態、震顫、面容改善較明顯(P均不良反應:5例出現輕微頭痛,占26%,休息或少量服用止痛藥物好轉,7例短暫發熱,不超過38.5℃,持續時間不超過1天,未予處理自行緩解,無其他不良反應。隨著干細胞移植技術的迅猛發展,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相信隨著科學研究與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干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病不僅限于改善癥狀,而是有可能真正的阻止疾病的發展,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成功案例被公眾所知!